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156节(1 / 2)





  观众进场以后,跟上一期一样,都不需要事先活跃气氛,他们本身的情绪已经相当高涨了。

  主持人上场以后,还未热场的现场便爆发了热烈的掌声。

  迟兴微微鞠躬,感慨的说道:“感谢大家的掌声,这掌声是对我们节目最大的肯定。”

  听见这掌声,靳木桐也被感动到了,网上的好评如潮虽然她也看到了,只是总觉得没什么真实的感觉,可现场观众的掌声已经说明了一切,他们的喜欢溢于言表,感染了现场的每一个人。

  “今天首先为我们带来讲述环节短篇的便是靳木桐。上一期节目当中,她选择了一种相当特殊的藏品,鸽哨。让我们来看看,她究竟要如何讲述鸽哨的故事。”

  北京的街头,太阳逐渐升起,胡同口的小贩开始摆摊,一个老头骑着老旧的自行车在胡同口停下。

  “给我来碗面茶!”他叫道。

  “好嘞!”

  小贩将一个饼,一碗面茶打包了递给了他。

  付款以后,老头骑车进了胡同,没走多远,便看见一家小店,小店刚开门不久,一个人坐在里面埋头雕刻着什么。

  老头将自行车停在院子里,拎着面茶走进小店。

  “老王,你要的面茶。”

  “谢了,帮我放桌上。”

  “我最近新得了几只鸽子,刚训飞的差不多了,带来给你瞧瞧。”

  北京胡同里寻常发生的一幕就这么娓娓道来,整部片子拍的十分有北京的韵味。

  当鸽子飞起,鸽哨声在北京上空响起的时候,过路的行人抬头张望,现场的观众也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这部片子很是日常,也很简单,却如同一杯清茶,让人清冽到了心里,看完内心也是暖暖的,跟着进入了北京养鸽人的寻常生活。

  靳木桐的旁白响起:“临走的时候,我问了王师傅一个问题,如今的客人逐渐减少,小店的经营日渐艰难,你打算做到什么时候呢?”

  这时画面中出现了王师傅的脸,他脸上的笑容朴实:“以前生意好的时候也就图一乐子,也没想过要赚多少钱。以后只要还有一个客人愿意来,我便能为他开着。我也有个小心愿,希望能坚持到这门手艺找到传人的时候,那样,就算我不做了,将来北京的天空,也能响起鸽哨声。”

  一番话说得现场观众感慨万千,再度鼓掌,为王师傅的坚持,也为这清新的短片。

  第181章

  接下来便是邹海宁讲述的环节, 今天他选择的也是以小电影的方式呈现故事。

  幕布徐徐拉起, 荧幕亮起,伴随着战火的炮声,一个男声响起。

  “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日本开始全面侵华战争。早在四年前,北平紫禁城运出了第一路南迁文物,这些文物光打包就花了半年时间, 每箱文物都有纸、稻草、棉花保护着, 除了木箱, 有些特别贵重的文物外甚至套上了铁箱。一队队车马, 从神武门出发,将这些国宝运出了紫禁城。跟着文物出京的,还有当时的文物保护者, 故宫人。”

  “这是最重要的一批, 运到南京,务必保证它们的安全!”

  “是!保证完成任务!可是……南京就真的安全吗?”

  那人顿了顿:“很难讲, 不过,我会尽快找到合适的地方,一旦有备选的藏宝处, 我会第一时间通知你们。”

  “好, 请上峰放心!我一定会护国宝安全!”

  四年后的1937年, 南京沦陷……

  国宝被迫从南京迁出,分三路往西部迁移。

  其中负责南线的一名护宝人名叫黄源,他自打接受了这个秘密任务以后, 便只能离开自己刚结婚不久的妻子,踏上了这条艰辛无比的道路。

  他的孩子还在襁褓之中,他也舍不得,只是,倾巢之下焉有完卵,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舍不得也只能舍,一路跟随八十箱文物来到了贵州安顺,在这里,他奉命驻守在华严洞,守护着一箱箱珍贵的墨宝。

  这八十箱文物,虽然是三线西迁文物中最少的,却也是最珍贵的。这里面甚至有书法家王羲之的墨宝,有宋徽宗赵佶所绘制的《腊梅山禽》,有无数的名家名作,他原本从小学画画,原本也很爱画画,如今却每天驻守在这山洞边,这仿佛便是他此生最重要的事情。

  他跟着故宫人,在当地人的保护下,守着这些国宝寸步不离,只有一次,形势没那么艰难的时候,才跟着老乡来到安顺镇上,繁华的小镇,在战中也迸发令人心动的勃勃生机。

  黄源已经很久很久没有见到这么热闹的场景,这副景象,仿佛让人看见了和平,仿佛一切都没有发生,没有日本人,没有骨肉相离,没有生灵涂炭,也没有国宝不得不颠沛流离,来到这里。

  他仿佛只是不小心闯入的普通过客,看着这些人们。

  在镇上,他没买什么东西,只买了笔墨纸砚。

  战时条件有限,不过依旧能买到这些品质不太好的纸笔,不过这些已经足够。

  回到华严洞,黄源画下了安顺镇上的看到的那些场景,并命名《安顺牛场》。

  画面再闪现,突然来到了现代。

  2011年一名台湾的老人在博客上登出了一张照片,照片上的画便是《安顺牛场》,这张画被贵州省的一本杂志编辑看到后,得到老人许可,将这画刊登在了杂志上。

  这副画很快便引起了轰动,因为这画上的人物有上百个,场景足足有数十个,有当时各种民族,各种职业的人,老人、学生、商贩、军人、传教士等等。可以说是安顺版的清明上河图。

  只是,这幅画让人震惊,这个画家却一点名气都没有。

  黄源?

  无论是大陆,还是台湾,这个人都不曾在画坛留下过自己的名字。

  这样才华的人,怎么会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出现在安顺这个地方,却这么多年完全没有留下一点痕迹?

  这幅画虽是照片版的,但是清晰度非常好,署名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