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教育孩子

教育孩子

还没等林雪想完,就听到了手机的铃声,一看就愣住了。

说说曹操曹操到,这是林景打的,该不会他到了吧。

可怕,不会在以前那个房子等自己吧?

“喂?”林雪试探的说了一声。

“你在哪?为什么不在家?是不是偷跑出去玩了?”林景疑惑的说着,心里是愤怒的。

因为小儿子的诞生,他决定做一个合格的父亲,所以请教了很多教育的老师,学了很多事情。

奖赏与惩罚的目的,是让孩子从小就学会基本的生活习惯,这点不仅对孩子本身,甚至对父母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如果父母因为孩子年纪小而不忍心责备,等孩子长大了,父母仍然要为孩子的行为感到苦恼,那就太糟了。因此,父母亲应该在孩子尚小的时候,研究出一套奖赏与惩罚的方法,以便教育他们成为有用的人。

有人说:“懂得骂孩子的父母,同时也最懂得夸奖孩子。”这句话一点儿也不错。

爱孩子是需要技巧的,并不是高兴就抱一抱,不高兴就揍一揍,应该多了解孩子,体察孩子的心,并配合孩子的生活方式来教导他们。

既然适度的奖赏与惩罚,可以培养孩子成熟的人格。

叱责确实是教育孩子的一种方法。我国民间有句俗话:“不骂,孩子就不晓得厉害。”

但是怎样责骂却大有学问。因为简单、粗暴的叱责不但不能使孩子心服,感受到父母对他们的关怀;反而易引起孩子的反抗。这种叛逆心理一旦形成就会造成父母和子女间的隔阂和冲突。我就曾几次听我的女学生向我诉说她对母亲的怨恨与不满。她小时候,做事马虎,常弄坏家里的东西。有几次洗碗,一失手把一叠子的莱碗都打烂了。母亲听见碗打碎了的声音,就厉声地责骂了她一顿。她心里很不服。她觉得打碎了碗,她心里已经很害怕,母亲还一味责骂,于是对母亲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不满与愤恨。

世间由于父母一句过失的话。过火的责骂而使孩子感到绝望,甚或自杀,以及举刀杀死父母的事,亦时有所闻。

另一方面,在我们生活中我们也常常还会发现另外一种情况。那就是大人责骂孩子时,孩子根本就不理会。他既不顶嘴也不反抗,就是不听。你骂你的,他做他的,日积月累的结果孩子越变越坏。

如此种种,是不是说,父母就不要责骂或叱责孩子了呢?当然也不是是。因为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不懂事,需要大人的教导;他们难免闯祸做错事,也需要叱责。否则孩子就会在错误的道路上越滑越远。

教育孩子,古往今来对做父母的人来说都是一门很大的学问。做人本来就是一门很大的学问了,而比起做人,做父母就更是一门大学问了。在生活中我们时常可以看到一些人,他们很会做人。在与朋友和。同事的交往中,他们热情周到。和蔼、不卑不亢。然而在家中,他们却不能妥善地处理与子女的关系。问题就出在管教子女时叱责的方式上。不是失之过严,就是失之过宽。不是把孩子管教成了小老实或木头人,就是把孩子惯成了飞天蜈蚣。

我在教育工作中深深体会到父母过多的叱责,严厉的管束不但会束缚孩子的主动性,也会扼杀其心灵的创造精神。

他记得那个教育考试说的事情,他有个同事,她是一位很好的中学教师。她管教的学生遵纪守法,学科成绩好。在家中对子女的要求也甚严。孩子在家不大叫大吼,吃饭时不许说话,坐在椅子上背必须伸直,家规一套又一套。孩子不留神,稍有过失,她就叱责。由于她长年的这种模式般的训练,孩子虽然是变得听话了,对人也彬彬有礼了,但却也变得拘谨。怕事,被动。

有一天,她的学校里举行观摩教学,中午她未能回家。孩子中午放学回来,就坐在沙发上等母亲。整整一个中午母亲没有回来,没有给他们做饭,他们也就饿了一个中午。下午放学回来,母亲问他们中午吃些什么,他们说没有吃什么。母亲问那个十二岁的姊姊,冰箱里有速食面,为什么不取出来泡了吃。两姊弟却说:“你没有讲呀!”

同样的情形。那位教师在做菜,发现酱油瓶子里没有酱油。而家里又适逢有客,菜不能马虎,于是她只得叫她的女儿上街去买酱油。不巧,那天杂货铺盘点,关了门。只在门前摆了一个小摊。小摊上没有瓶装酱油,只有塑料袋包装的。半斤一袋。一斤一袋的均有。女孩由于母亲没有吩咐可以买袋装酱油,不敢买,结果空了手回去。

这些学生之所以在多彩的生活面前显得这样无能,主要是因为他们在家中常遭父母的叱责。父母管得过严,而形成了怕事的被动习惯。

这些孩子只知道听从大人的吩咐,自己从没有主见,也不敢有自己的见解和要求。他们既没有自己独立的思考能力,也没有自己的判断力。当然也就更谈不上有什么创造性了。

这些都一一说明,父母管教的方式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孩子的发育与成长。过多的或不当的叱责不仅会束缚孩子的主动精神,也会扼杀儿童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并给孩子的心灵造成严重的创伤与依赖性。

前面已谈到,管教过当,或过多的叱责可能引起子女的反感,甚至憎恨。那是危险和可悲的。

但是另外还有一种危险。那就是孩子对叱责置之不理。口头上不反抗,内心不服。你越骂我越要做;你越不喜欢,我越要做。

他不能去骂小雪,不然反而叛逆了。就像小盈,他现在根本管不动,最多也就拿小雪威胁一下他,不然连一句话都不听。刚开始还会骂他几句,可是教育考试说不能骂,恶言恶语,强迫、威胁,甚至挖苦,都是一个年轻父亲在气急了的时候,恨铁不成钢的情况下,训斥子女时常采用的方法。但是,它们通常也是最不能为孩子,尤其是有些反抗性或自尊心强的孩子所接受的。它们不但不能把孩子教好,只会把事情弄僵,在不知不觉中给予孩子不良的影响。至于央求和用金钱来诱惑,更是只会把孩子引上邪路。这方面的例子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实在是太多了。近年来发生的子杀父就是一个惨痛的教训。父亲对儿子的要求非常严格,略有过失,便打骂,儿子在不堪如此对待之下,有天下午趁父亲午睡之际,终于拿刀杀死了父亲。由于父母管教方式的不当,而产生的类似的悲剧大多了。因而,在这里我想针对上述不好的责备方式,提出一些管教孩子的原则。

这些原则谈起来简单,就是在孩子做得好,做出了成绩时,要及时肯定和适当的赞扬,鼓励孩子继续进步。当孩子做错了事或闯了祸的时候,作父母的一定要冷静,查明事情原委、弄明事情真相,然后再责备。

所以他现在要冷静。

“你是受委屈了吗?告诉爸爸,爸爸帮你出气!”林景虽然没怎么回家看孩子,但是林雪确实他心中最爱的女人生的孩子,长得那么像,他宝贝都来不及。

可是现在因为s市那边还没安置好,所以才会没有全部接过去,没把小雪接过去,她怕她受到伤害,还是让她待在这里,他会尽量给她最好的。

“我,我住校了,所以都搬走了。”林雪有些心虚有些慌。

“嗯,你先过来吧,学校那边直接请假。”

林景其实很生气,这个林真还真是个大麻烦,一个孩子都要找她麻烦。

根据那个教育老师可以归纳出三条原则:第一,首先是要肯定孩子们的人格。作父母的一般常认为孩子小,尚未成人,谈不上什么个人的人格。这是极端错误的。孩子是有其自身的人格和自尊心的。只有承认他们的人格,并且尊重他们的人格时,叱责和责备才会为孩子所接受。否则,孩子不会乖乖地听父母的话。第二,必须让孩子明白自己为什么挨骂,错在哪里?如果孩子明白了自己的错误,而且有所醒悟,就可不必再追究。因为父母斥责的目的也就是要让孩子知道、认识自己的过失。否则一味地责备只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反而引起相反的效果。第二,告诫孩子不要重犯。与此同时,父母还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和正确的做法告诉孩子,由孩子自己决定一些原则,具体的作法还可因人。因地而异。不过,总而言之应该了解孩子的心理,理解孩子的心情,弄清事情的原委。对孩子的过失不夸大,也不掩饰。责备时,冷静而又热情。不使用偏激的语言,字字句句都说在一个理字上。要使孩子感到亲切,感到爸爸妈妈是讲道理的;目的在教育自己学好,教育自己做事做人,完全是为了自己好;因而乐于接受父母的斥责。绝不能使孩子感到委屈,感到冤枉。或者感到父母蛮不讲理。因此,在训斥孩子时,父母既要严肃,又要冷静;同时满腔热诚。

严、冷、热一一这三个字谈起来容易,道理也浅显易懂,但真正做起来却很不容易。虽然,没有一个父母会承认自己不讲理;但在责备孩子时,在气头上,自以为讲理实际上蛮不讲理,或者只许讲自己的理,不许儿女讲儿女的理,却是常有的事。这就是为什么强调要冷静。

我国是一个具有几千年封建历史的古国,存在的封建意识在我们的头脑中还很多。其中之一就是喜欢儿女听话,百依百顺,容不得儿女的反对意见,更容不得儿女的反驳。而现在时代已经变了,再要求儿女们百依百顺是很难做到的,而且也不一定就正确。儿女们有时的反对或者有不同的意见并不一定就是什么了不起的错误,更不是对大人的不尊重和不敬。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许多事情本来就可以是这样做,也可以是那样做。

当孩子们要求做某种尝试时,即使我们知道会有许多困难,或者不会成功,但还是应该给孩子们一个尝试的机会,让他们去考验自己的才能。有时孩子能想出父母想不到的办法,超乎平常的构思,也不一定。如果事先就肯定会失败,而不许孩子尝试,那么孩子内心潜伏的无限可能性就会因而得不到发挥。这种害怕失败的心理状态,会使孩子不敢轻易尝试新的事物,养成孩子保持缄默和消极、被动。

教育老师认为教导孩子的方法有两种:肯定成绩,发扬优点,鼓励再进;认识和矫正缺点。这两种方法各有各的效用,相互补充。前者肯定成绩比较容易做到;而后者要矫正孩子的缺点就不容易了。它既要求耐心,也要求爱心。这两种方法实际上是对子女教导的两个方面,不可偏废。如果父母过于注意孩子的缺点。这里要说明一下,孩子是不可能没有缺点的,没有缺点的孩子是没有的。区别只是孩子缺点的大小。父母如果看不到孩子的优点,就会对孩子责备过多,以致夸大缺点,对孩子身心产生不良影响。因之,父母必须善于发现自己孩子的优点;并且诱导孩子发挥自己的长处,来克服自己的短处。不论是体育课或劳作课,只要是孩子感到得意的学科或是孩子取得了优良的成绩,就应当予以肯定。称赞,使孩子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信心,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这样,感到头痛的科目,他们就会有信心去努力学习了。

反之,如果父母亲忽略孩子感到得意的科目,而一味强迫他们去念成绩较差的课程,会使孩子对自己失去信心。因为有的孩子在主科学不好时,他们自己就感到有压力,他们很容易产生自卑感。而父母又拼命地逼他们学好,他们会越发对自己的能力感到怀疑,加深自卑感,最后甚至进而对所有功课都产生厌恶感:“不行,不行。我反正什么也不行!”

林景很像问林雪的成绩,但是想想还是算了,他不需要林雪怎么样怎么样,只要她乖乖的就好。